找到相关内容233篇,用时7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心、性何指?

    有生灭变化的现象。注意的是,有为法是从现象界(从宽泛意义上说)立论,无为法是就佛教所达到的境界命名。不过,详谈五位百法会超出本节的范围,读者可从任何一本介绍佛学基础知识的读物中见阅五位百法的论述,...企的道理。   但是禅定又是与心分不开的。那么心就是现代生理学所说的心脏吗?答案是,有联系但不是。这犹如中医学区分五脏六腑与西医解剖得到的“五脏六腑”时说的话一样。显教当中说“心”的文字比比皆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04353186.html
  • 佛教小学十课

    ,我们常把这两样东西给互相混淆了。如果你想证到平静,就必须知道它们的真相。 佛教小学第十课------中的证悟 佛教中的证悟问题略谈以下几种属于误区:(1)是错将对各种空性之理论知识的了解...佛教小学十课 佛教的小学第一课------正知佛教之启蒙----正知 解脱之道的第一步是抛弃迷信和一生中采用理性的态度。正知(Samyak Darsana)在于看清宇宙中每一事物的真实本质。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34153368.html
  • 小乘的禅定和现在的禅宗有什么关系

    戒律和智慧并列,戒、定、慧“三学”成为佛教的全部内容的概括。大乘佛教兴起以后,其修习的主要内容“六度”(布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中也仍然包括了禅定。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禅”在佛教...“慧观”作用。因此,佛教所说的“禅”,实际上包含了一般所讲的定与慧、止与观这两方面的内容。所以《俱舍论》卷二十八中说:“诸等(指“定”)内,唯此(指“静虑”,即禅)摄支,止观俱行,最能审虑。”意思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44955733.html
  • 佛门七观利和谐

    消解社会对物质财富的不正当的欲求和不正当的竞争,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诚信原则。  五、淡泊超脱去荣辱  佛教中的无我无法、淡泊人生的信念,也是有助于行者在面对人生厄运、挫折时,荣辱不惊,...禁淫。不妄语即不说谎话,不饮酒是为了保持智慧,利于。“不杀则长寿,不盗则常泰,不淫则清净,不欺则人常敬信,不醉则神理明治。”[1]从社会功能来看,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无疑有利于社会成员道德素质...

    姚南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92160240.html
  • 佛教产业的本质与规律

    行为道德的标准。  佛教供给有两个方面:一是普及佛教理性,提高佛教供给的营销水平,从而增加佛教产业的就业人数;二是深究佛经,提高佛教方法的教育水平(佛的生产的科技水平),从而优化佛的生产模式。  ...经济人的利益最大化思考也就是理性思考之中。  认识到佛教能够“变更命运”:1.或者经识心见性传法功德圆满筑就自已佛的世界而自由无限美妙永恒,2.或者供养佛信仰佛敬奉佛传承佛无所住行于布施而转世轮回...

    杨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362762678.html
  • 《坛经》心性说对佛教中观思想方法的应用

    佛性不二的思想在整个佛教义学中的地位,惠能也是十分清楚地。在他看来,这是佛教心性学说的逻辑起点,也是佛教方法的起点。只有理解和坚持佛性乃不二之性的原理,顿悟成佛的修行方法才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得成佛的人,他本性中善因子得到完全显现,但恶的因子并没有消除,仍然潜在于自身之中。这种理论,把中国本土“善恶混”的理论吸收进佛教义理之中,在逻辑上解决了...

    曾传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02463983.html
  • 真禅法师的当代人间净土思想

    严格遵守戒规,严肃道风。我们每一位僧人,在寺院中必须坚持早晚课诵、过堂用斋、修禅参禅、半月诵戒、夏季安居、冬季打七以及在佛教传统节日举行法会等。作为寺院的负责人,则必须身体力行,领众薰修。通过这些,使我们每一位僧人都具足正信。因此,从广义上讲,这些日常的,也就是参禅。我们上海玉佛寺的僧众,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来理解禅学实践,所以比较重视严肃道风。  他还引用赵朴初老在《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中的...

    常大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53265291.html
  • 略论清代净土信仰与普贤菩萨

    证度迷流,同登觉岸。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文殊的智慧主要表现为觉悟成佛,普贤行愿主要表现为普度众生,智旭把这两个方面概括为净土信仰乃至整个佛教的重要内容,甚至认为&ldquo...,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这是菩萨发心修行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所得的功德。能于临终之时,一刹那之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按净土宗理论,净土法门,有九...

    纪华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20165684.html
  • 佛教解释能力的合法性证明

    无为法”与前四者相对,表现为无造作、不依因缘和合而成、不生不灭无去无来绝得绝失的现象,它们是“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和“真如无为”。六无为法就佛教所...自我去实际证取佛说。所谓觉悟,就是看到了宇宙人生的实相,所谓境界,就是修行证悟了新的解释范式。修行意味着努力用佛说重新解释宇宙和人生,并把这种佛说内化为修行者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就是佛教...

    黄文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41065843.html
  • 太虚大师论佛教“最要的一法”

    世间其他宗教也各有戒条,这样看来,以“戒”来代表佛教,又定义过宽了。  4、定。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要超出欲界或世间,是必然要有定心相应的。但佛法中的人天乘,却不必有定。佛教并不仅仅强调定心出离,...太虚大师论佛教“最要的一法”  许颖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认为,“业报”是佛教“最要的一法”。通过对如何是佛教“最要的一法”种种异说的学理考辨,他论证了“业报”理论在整个佛法体系当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

    许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24168297.html